理想的大气建筑,让云层成为可感之诗
点击上方蓝字,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触碰设计互联即时动态
设计互联展览 振动的云层 的参展作品《可感的云层》是赵潇潇运用推演设计、对大气空间环境展开的一次大胆想象和认知拓展。
在不可见的粒子的振动中,在川流不息的数据中,在信号与辐射线的穿透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建筑?是一处隔离「庇护所」,将人从辐射、数据盗取、手机绑架中解放?还是一种「媒介」,如同古希腊神庙传达神的讯息一样,将无形的信号变得可感、可触、可闻、可见?抑或两者兼顾,像收音机上可以拨动的指针,提供不一样的感知与栖居的可能?
在寻常与陌生的转换之间,创造出一个「犹豫」的时刻,充盈着思索与想象的闪光。我们需要的也许就是跨出下一步之前、这个静止的「瞬间」。
可感的云层是对环境的想象,将建筑拓展到充满粒子、电子与振动波的大气层。
1. 频谱空间
我们发明「人类纪」这个词来把广袤的时间和空间囊括进浩渺宇宙的沧海一粟 - 人类。被建造的空间不仅是人类的容身之所,它自身也向外发散着时间和空间的光束。
- Timothy Morton
我们所处的大气环境充满了由自然现象和人造物所制造的振动和信号,而头顶的这片天空已经变成了像房地产一样可以被切分、买卖的空间。正如新西兰建筑师马克·维格利(Mark Wigley, 1956)所说,“空间本身被无数不可见的振动所定义、再定义。我们‘调频’到一处空间,而不是‘占据’一处空间,并且通常是同时‘调频’到许多层不同的空间。”
美国无线电频段分配图
美国商务部,国家电信和资讯局,频谱管理办公室
室内和室外的分界线已经被天线上的频率切换所定义。我们如何感知和干预这些不可捉摸、无形无踪的辐射空间?建筑物能否不仅是技术信号的居所,而去建立新的系统来解读和干涉这些信号,让我们所处的振动的云层变得可感可知?
帝国大厦天线的频段分布图 ©赵潇潇
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 1895-1983)是这种「信号学建筑」的先驱。通过将无线电波视作建筑物的材料和环境,他构建了居住与无线电波宇宙之间的关联。他设计的四维房屋(4D House)将居住者从一个固定的场所传送到振动不息的电磁波频谱,从而建立了身体与宇宙、大脑与行星的亲密连接。
富勒四维房屋,六边形楼板通过张拉索悬挂在中央支撑柱上。浴室、厨房、通讯设备所需能源都通过标准插口由中央柱接入。
中央柱既是结构,也是无线通讯信号柱、飞机信标、湿度监测仪。
左图:Cole Gerst/Option-G 右图:Buckminster Fuller,1928
2. 大气剖面
从对流层到平流层、电离层、逸散层、再到浩渺的宇宙空间,自然现象的振动与人造卫星、通讯设备的振动共存。在无线电到微波、红外线、可见波段、紫外线、X射线与伽马射线的频率之间,充满了技术与生态环境、地缘政治的博弈。
有5G阴谋论也有频段争夺,有网络隔离也有流产的Google Loon全球Wi-Fi计划,无论是环境监测、气候控制、领空争端、无核区还是太空争霸、Space X的星链计划……大气层已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而是被全球政治、军事、经济博弈所不断重塑的「偶然的基础设施」。这些暗涌的湍流挟裹着自然与人为的信号,在不同海拔高度上重写着大气的地形。
大气剖面图,以及四个人工云团的位置 - 自上到下:宇宙云团、紫外线云团、水蒸气云团、5G云团 ©赵潇潇
3. 环境感知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人类首颗人造卫星Sputnik-1。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将其视作地球可程序化设计的起点——通过无线电波实时传回的宇宙声音创造出轨道环境的听觉地图。地球遥感、卫星通讯、环境监测、中微子观测等技术从此开始重塑我们对自然的感知。
一方面,技术将人眼的范围扩大到宇宙尺度和不可见维度;另一方面,我们对于环境的感知却越来越失去了具身性,失去了个体化的感受力。
对于人的环境感知的回溯可见于一些艺术创作。冰岛艺术家奥拉弗·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 1967-)用格陵兰冰块融化的意向来建立个体感受与全球变暖的关联,沃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 1935-2013)的《闪电原野》则用人工制造的天气奇观来警示自然的威胁。在自然环境已成为技术物、生物与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交叠整体的当下,我们被技术所包裹和延伸的身体如何感知环境?怎样的媒介可以帮助我们感知环境?
频段的感知光谱:电磁波频段与感官空间的对应关系,对于不同频段信号的光、热、湿度、触觉、声音感知 ©赵潇潇
左:南极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包括宇宙射线检测器
右:日本超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水池壁上约4万个光电倍增管,可捕捉中微子与水反应发出的微光。©赵潇潇
4. 环境设计
赵潇潇在《可感的云层》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建筑——作为与大气环境互动的媒介,和对于大气层的技术性想象。它意图构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新连结,延伸人们对于社会生态问题的感知,例如臭氧空洞、太阳能资源利用、频段的政治斗争等。
《可感的云层》由装置、四屏视频与研究文献三部分组成,呈现了不同频段在大气层中的高度分布,以及各频段空间内发生的事件和斗争。赵潇潇设计了四个漂浮在大气层不同高度的云层,并选取了“宇宙射线”“紫外线”“水蒸气信号”“5G信号”这四种代表性的频段作为设计的对象空间。这些云层由无数个感知装置的缩小模型集合而成,每个云层都与一种特定频段的电磁波互动,产生一系列环境叙事。
©卓泓铎 DUO建筑影像
©卓泓铎 DUO建筑影像
这些云层形成了一个多维交流系统,通过制造不同尺度的非自然奇观来警示冲突或转化危机。同时,也通过反馈系统来改造局部大气环境 —— 处理宇宙垃圾,缓解紫外线辐射,解决5G信号与天气信号的频段冲突,或者建立城市中立共享网络。不同频段的叙事有不同的影响范围,从城市层级到云层、太空站与卫星,从曼哈顿到全球。
5. 四则叙事
1: 「宇宙云团」
©赵潇潇
宇宙云团是为了清理太空垃圾而研发的人工云。这些小卫星在距地球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它们通过反射宇宙射线,以高能激光点燃太空垃圾,并使其坠入大气层燃烧殆尽。这个云团由许多小水母一样的光帆飞行器聚集而成。
©卓泓铎 DUO建筑影像
每个单元体由一个光帆结构和一个伽马射线反应腔组成。镀铝聚酯薄膜帆可以收集太阳光的光子动量并存储在供能系统中。伽马射线感应器和太阳能板上的照相机负责捕捉强伽马射线和卫星残骸。伽马射线反应腔内,射线经过一系列反射折射加速,最终射中目标的卫星残骸,高温使其部分气化,气体推动其坠入大气层燃烧自毁。
卫星残片燃烧所形成的光热在每个夜晚制造着炫目的太空花火。这些烟火胜景为地球上的人们创造了新的节日。最终,如同逐日的伊卡洛斯,这些飞行器有序飞向太阳,自身也成为光明的一部分。
©赵潇潇
2:「紫外线云团」
©赵潇潇
紫外线云团是一种漂浮在空中的基础设施,力图将全球变暖的环境危机转化为新的能源利用方式。这些小飞行器分布在南极、北极等臭氧稀薄地区,以及紫外线辐射较强的地域。它们通过智能网联系统互联,实时监测紫外线强度来改变分布密度,并收集太阳能存储在电池中,输送到地面的充电桩,进行区域内太阳能的再分配。
©卓泓铎 DUO建筑影像
当检测到的紫外线辐射超过一定范围时,它们通过制造新的降雨云来减少辐射。每个单元体内有一个反应皿,能够收集过氧化氢,通过透镜集中紫外射线到皿内,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氢氧根可与空气中污染物结合,净化空气。同时与干冰和碘化银反应,形成降雨云。
©赵潇潇
这些装置的透镜和太阳能镜面不断在空中制造出奇异的光学现象,将紫外线强度可视化。它们也将成为未来全球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创造大气中新的云图。
©赵潇潇
3:「水蒸气云」
©赵潇潇
据《自然》杂志2019年4月报道,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已拍卖的一些5G通信网络频段接近卫星监测关键气象信息的频段。气象卫星在23.8千兆赫(GHz)测量水蒸气的微弱发射来生成天气预报。因此,来自手机和其他设备的5G传输将干扰气象学家的数据采集,威胁全球天气预报能力,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赵潇潇
水蒸气云团是为了弥补这一问题而被研发的人工云。云团由许多气象气球聚集而成,气球下方的盒子里装有5G信号感应系统。水蒸气感应系统可以侦测云层中水汽含量,作为对于天气卫星探测结果的弥补;而5G信号感应系统则可判断该区域有否受到5G设备的干扰。通过标记天气卫星信号受到5G信号干扰的强度,这套系统可以计算天气卫星在5G信号影响下的误差,并通过水蒸气感应系统的侦测结果来进行修正。
©卓泓铎 DUO建筑影像
同时,这些气球也通过感应变色来向市民提示大气环境信息,比如空气污染指数、湿度、紫外线强度等。这些漂浮在空中的景观成为城市的新日常,如同空气的叙事诗,重新唤起人们对于大气环境的感知。
©赵潇潇
4:「5G云团」
©赵潇潇
网络服务运营商(ISP)自1980年代诞生以来,逐渐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进一步扩大了社会贫富不均所导致的网络隔离与数字鸿沟(很多地区由于贫困而没有接入互联网)。用户信息和隐私被各大社交网络平台收集甚至泄露,以获取商业价值。中心化的网络也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指针对集中放置的大型服务器与海底光缆等支撑互联网的物理设施)与人为攻击而全局瘫痪。
2019年8月,印度政府为平息喀什米尔示威,切断了该地的通讯线路长达一个月,并且关闭互联网5个月。当地民众为了保持联络,转而使用点对点的离线通讯平台。这种去中心化的网络同样也被用在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中,以便抗议者能在室外保持联系。这种新型网络是对现有运营商网络的抵抗。
5G云团代表了人们对于中立、自由互联网的理想。利用5G技术的点对点优势,创造出独立于现存运营商网络体系的社区网络。这些云团盘踞在城市的公共公园上空,每个单元内含有一个信号屏蔽设备来过滤掉运营商网络,而内部的5G芯片连通其他单元体,形成去中心化的点对点区域网络。
©卓泓铎 DUO建筑影像
这些云团在城市公共空间提供免费网络,打破网络隔离,并创造出一个没有数据监控和隐私收集的网络环境。
©赵潇潇
向上滑动查看词条解释
人类纪Anthropocene:
由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于2000年提出。他认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足以成立一个新的地质时代。人类纪工作组建议将1945年7月16日人类首次进行原子弹测试的时间定为人类纪的开始。
5G阴谋论:
2020年,Facebook、YouTube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有关5G技术有助于传播新冠病毒的阴谋论,该谣言声称5G信号会抑制免疫系统,并利用无线电波传播病毒。已被科学界辟谣。
频段争夺:
频谱是无线移动通信的核心资产。各国频谱资源是有限的,运营商需要获得一定频谱后才能进行商业运营。西方国家主要采用拍卖方式分配频谱,而我国由国家分配给国有运营商(移动,电信和联通)。由国际电联举办的2019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确定了5G毫米波的全球统一划分。随着世界各国开始分配可用于5G通信的频率使用权,一场频谱争夺战已经打响。
5G可用频谱分为低频,中频和高频,目前适合低成本广覆盖的低频波段已十分稀缺。中国、韩国和欧洲侧重于发展中频5G,美国则侧重于带宽大但覆盖成本高的高频波段(因为美国的可用5G频谱资源中很大一部分已供政府和军方使用)。
网络隔离/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在全球数字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以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少数国家和地区在迅速信息化或网络化,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则被边缘化或隔离化。
Google Loon全球Wi-Fi计划:
该项目计划在平流层(约海拔20公里)放飞几百个到几千个太阳能气球,组成一个无线网络,并与地面基站连接,为全球尚未接入互联网的2/3人口(约48亿人)、广大亚非拉地区的新兴市场民众以及网络条件不好或不稳定的地区提供廉价的互联网服务,以填补互联网服务的盲区,使之也能享受到现代互联网服务和快速稳定的WiFi网络连接。2021年初,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关停此项目,以节省运营成本。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遥测、遥感、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监视、测定、监控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各种标志数据,从而对环境质量做出综合评价的学科。它包括对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和对物理(能量)因子如噪声、振动、热能、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污染的监测,以及对生物因环境质量变化所发出的各种反映和信息的生物监测,还有对区域群落、种群迁移变化进行观测的生态监测等。
气候控制:
包括人工降雨等人为干预天气的行为,也包括建筑空间内利用暖通系统调节室内环境的行为。
领空争端:
领空(Airspace)是指主权国家领陆和领海上空的空气空间,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巴黎航空公约》和《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规定,国家对其领土上空的空气空间享有绝对主权。和领空主权有关的争端称为领空争端。
无核区Nuclear-Weapons-Free Zone:
由联合国确认的、根据各国自愿订立条约而明令禁止使用、研发和部署核武器的特定区域,联合国大会决议采取一系列监督和控制手段以保障有关条约的施行。无核武地带的成立宗旨是渐进地废除核武器。
太空争霸Space Race:
发生于二十世纪(1955年-1972年),是美国和苏联冷战期间为了争夺航天实力的最高地位而展开的竞赛。太空竞赛促进了地球通讯和气象卫星的发展,以及国际空间站的持续太空移民;也留下了太空垃圾等遗留问题(美国西福特计划与反卫星武器试验)。
Space X的星链计划:
2015年,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推出的一项太空高速互联网计划——通过约 4000 枚相互链接的卫星和依据地理分布的地面基站,构筑一个覆盖全球的廉价太空通信系统。
人物介绍
关于赵潇潇©赵潇潇
建筑设计师和研究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纽约库伯联盟,曾赴挪威奥斯陆建筑设计学院交换。曾就职于纽约Rockwell Group, 上海行之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参与项目包括迪拜市中心规划设计、策略与叙事设计等。个人创作涉猎建筑、室内、空间研究、绘画、装置、可穿戴设备等多种媒介。作品曾于中国美术馆,威尼斯双年展,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等展出,并发表于e-flux期刊等。曾参与Cooper Union、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的设计工作室与工作坊教学,以及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项目。研究领域涉及环境技术与身体政治,现代城市空间与城市社会学,赛博格与女性主义等。详情可访问:xiaoxiaozhao.art
特别鸣谢:
装置合作艺术家:聂梓伦
技术专家:黎丰祺
设计互联出品:振动的云层
邀你步入一个抽象且轻盈的世界
考察呼吸的生态学
延展阅读
振动的云层
2020-2021设计策展计划获奖与入围方案展
展期:2021年4月30日-2021年7月18日
地点:设计互联旗下园景展馆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望海路1187号,海上世界文化艺术艺术中心一层
策展人:蔡艺璇
参展人:Abelardo Gil-Fournier(西班牙),Diller Scofidio + Renfro(美国),黄泽林(中国),Janine Randerson(新西兰) ,Jussi Parikka(芬兰),Karolina Sobecka(瑞士),梁奕源(中国),Philippe Rahm architectes(瑞士),孙雷(中国),Tomas Saraceno(阿根廷),王哲睿(美国),赵潇潇(中国)
策展及研究团队:Conversazione
项目经理及外联:潘锦心;研究员:曹雪菲、陈思睿;媒体统筹:徐頔;策展助理:李国宁、翁静妍、肖亚汐、张瑞麒
设计团队:
展陈设计师:赵潇潇;展陈设计助理:李思涵、罗森、聂梓伦;平面设计:Pocca;平面设计助理:施婧
设计互联团队:
设计互联总监:赵蓉;品牌总监:顾灵;策展人:唐司韵;策展助理:张睿、陈沛;展览经理:周辰琛;展览助理:潘璇
志愿者:
李玉燕、郑希婉、段慧仙、程鑫、马佳婕、王琛玥
开馆时间
场馆
周一-周日 10:00-22:00
展馆
周一-周五 10:00-19:00
周六-周日 10:00-21:00
*展览免费,无需预约
关于设计策展计划
由设计互联发起的设计策展计划是跨学科新型策展人的扶植平台,鼓励对策展的创新探索,支持对社会文化的多元观察、研究与讨论。自2020年8月24日面向全球征集策展方案,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入围方案、设计互联研究伙伴与设计互联策展人奖得主。设计互联为获奖与入围团队持续提供专业支持,协助他们深化研究、完善方案,持续设计策展的实践与探索。
主办:招商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出品:招商蛇口|设计互联
联合主办: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深圳市设计互联文化艺术基金会
支持单位: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办事处
合作伙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评审委员会
召集人:赵蓉,设计互联总监;评审委员会秘书:唐司韵,设计互联策展人
委员:(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奥雷·伯曼(Ole Bouman),设计互联开馆馆长;约瑟夫·格利马(Joseph Grima),荷兰埃因霍温设计学院的创意总监、米兰三年展首席策展人;杭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侯瀚如,意大利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布莱奥尼·萧福德(Bryony Shepherd),英国V&A博物馆展览诠释部主任;宋协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
院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童岚,创基金理事、朗道设计学院创始人;姚嘉珊,信言设计大使的联合创办人、执行总监
What's on 近期展览与活动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设计策展计划详情